[波士頓]Lowell-失落的棉都

回到Lowell,反正不打算騎回去了,就好好看看這個失落的小鎮。單車和旅行我到底是先迷上哪一個?現在還真的無法區分,因為熱愛歷史文化而喜歡旅行,因為喜歡到處闖蕩而喜歡騎車,又因為喜歡騎車而開始運動,形成一個一個正回饋。

過橋回到Lowell後迎面走來許多小朋友,大概是接近附近中學的放學時間了,這裡的小孩放學便到公園玩滑板、打球,或到街上遊蕩,我是都市長大的,深覺來自東亞都市的我,與他們生活在不同次元,到美國念書不只是出國,各方面衝擊下以穿越次元形容更恰當些。

緊鄰河邊的就是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的紡織廠房,另一側還有運河,將水力輸送到廠房各處。





廠房、運河、舊鐵道,這裡曾是座工業城市


Lowell,是一段轟轟烈烈的工業冒險發生之處。1830年代開始,Francis Cabot Lowell(Lowell便是以他命名)、Kirk Boott等波士頓投資客企圖複製英國工業革命的密集工業模式,在新大陸展開一場豪賭。他們最初嘗試的舞台是Boston附近、Charles River河畔的Waltham,以Charles River的水力供能、以波士頓港供給棉花原料而建設紡織工廠。然而Charles River水力落差不足,隨後他們的眼光落到Boston北方50公里的Lowell,此地Merrimack River的水力落差可以供給數倍於Charles River的能量,於是他們將工廠轉移到這片北方的農場,並建築Boston至此的鐵路以供應原料,50年內一座棉都於焉誕生。上圖與下圖的轉變只花了不到半個世紀:平淡無奇的新英格蘭農場,到與大洋彼岸匹敵的工業城市。


Francis等人的工業實驗被成為Waltham-Lowell模式,最大的特色是所有生產步驟的統一:紡織的所有步驟都在同一座工廠進行。



Boott Mill得名自其創立者、Lowell最早的幾個實業家Kirk Boott,現在廠房建築都完整保存,成為歷史園區(Lowell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的一部份。美國有許多主題式的國家歷史園區,將古蹟與博物館、露天的解說牌和互動設施結合,讓歷史不只侷限於博物館中,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歷史保存。


工業化起,主宰人們作息的從大自然的規律,變成高塔上的銅鐘,每天清晨女工們被鐘聲召喚而從宿舍趕至工廠,遲到者必須從側門進入並遭到苛扣薪資的處罰。勞工不免是被雇主壓榨的,每天14小時的高工時、微薄的薪資、危險的工作環境‧‧‧

我們現在的生活又和當時的女工有甚麼本質上的差別?工作環境倒不危險了,每天超過14小時的工作,薪資則換成渺茫的理想。

往工廠的左邊走是當時女工的宿舍,現在則是歷史園區的一個小型博物館。


大家可能有個疑問,為什麼來此工作的都是「女工」?招募女工是Lowell紡織業的創辦人Francis Cabot Lowell的創舉之一,操縱機械不需要專業技術與蠻力,所以可以利用農村裡閒置的女性勞動力,而女性透過工作領到現金〈這也是Lowell的創舉,在此之前工人大多只能領到工廠內部的消費券,只能在工廠裡使用〉,且在工作場合有機會學習新知,造成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我想到日本的信州紡織,也是循著類似的軌跡誕生了女性主體意識。


工廠左側的房屋便是當年女工的宿舍,現在用作旅一個小新的博物館:Mill Girls and Immigrants Exhibit,免費參觀,展出女工當年的生活樣貌,以及Lowell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在不同年代從世界各地移入的移民共同交織而成的風景。


工廠與女工宿舍中間的大片空地則是公園,有許多中學生下課後玩著滑板。


有兩個這種雕塑,猜猜這是甚麼?



我把車鎖在門口,進入女工宿舍改建成的博物館,館員大哥很熱情地來招呼我,這種只有歷史迷會拜訪的非主流旅遊城市在平日應該整天都沒有人拜訪吧!

這是當年準備伙食的地方,而且這兩個小鍋子就足以供應所有女工的三餐,實在難以想像。


這是當年女工的三餐:早餐、晚餐與消夜,早餐是在上工後2小時〈大約早上7點〉吃的,晚餐則相當於下午茶,消夜則是下班後食用。看了看女工的食物其實遠不如想像中的差,有各種麵包、蛋糕、蘋果派、蔬菜水果,甚至有火腿、鱈魚等肉類,如果亞洲的工人能吃這種餐點,大概不會自認被「壓迫」了吧!

不過女工的用餐時間非常不足,館員大叔說他們只有短短半小時的用餐時間,必須先花二十分鐘從工廠來回,也就是只有十分鐘的用餐時間得狼吞虎嚥的用餐。

參觀完廚房後就往二樓走去〈館員大叔就沒有陪我上去了,畢竟只有他一位館員〉。一走到二樓就看到當年女工的寢室,還播放著女工和家鄉農村的家人打電話的情境錄音。四人一間,這也比我想像中的高級多了,簡直是平價旅館等級了,不忍說是不是比台大宿舍好啊,想想現在亞洲多少工人只能住在工寮,美國連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勞工權益尚未抬頭之時,「被壓迫」的工人都是吃好住好的。


當年女工的穿著。這些女工都是來自周圍的新英格蘭農村,她們來到工廠工作除了為家裡賺錢外,也有機會充實自己。


Lowell興起之時的報紙與傳單,一座勃興之城的希望躍然紙上。


女工原本都是來自周圍農村,但南北戰爭後,逐漸有世界各地的移民湧入Lowell,他們也加入了勞工的行列,其中也不乏男性。大量廉價勞動力湧入也造成工作環境的惡化:不爽不要做,很多人搶著要。


女工的辛酸:每天辛苦工作12小時,下班後就被趕回宿舍〈怎麼這麼像我的生活〉。其實Lowell實業家招募女工的本意是只讓他們到這裡工作一段時間就回家鄉,確實如看板文字所說是自願工作,但許多經濟弱勢的女工成了家庭支柱,被迫為了某些無能的男人留在這裡支撐自己的青春。




展覽後半段呈現了Lowell近兩世紀來從世界各地湧入的移民如何改變這裡的風景。

也有些懷舊看板,比如藥店的可口可樂廣告


所有Lowell移民的故鄉


其中也有台灣人


這是1850年的Lowell,可以看到運河與整排廠房


移民中不乏難民,這裡有幾位來自伊拉克、緬甸、剛果的難民娓娓道來他們的故事。


步下階梯,看到整面的姓名牆,這是從許多文獻中摘錄古往今來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名字,他們都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這座城市的歷史。
姓名牆真是個不錯的創意。


新移民帶來了各式各樣的宗教


Lowell有大量的柬埔寨移民(高達一成,是全美國柬埔寨裔比例最高的城鎮,柬埔寨大使館還特別在此設立了服務處),大多是高棉內戰後逃來的,他們為城市注入了新的元素。至少表面上美國是個任何人都可以作夢的社會,種族歧視或許還是有的,但是政治不正確的大忌,至少表面上,這個新英格蘭工業小鎮接納了這些新移民的文化。

跟美國比起來台灣的種族歧視就太明目張膽了〈事實上也比美國嚴重〉,台灣人常抱怨被歐美人士歧視、被澳洲人歧視、被日本人歧視,實則很多台灣人自己就是嚴重的種族主義者阿,尤其是對東南亞人士的歧視,「外勞」「外配」的汙名化,而歧視者甚至有大量年輕人,而非只限於較保守的老一輩,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台灣能真正接納越南、菲律賓、印尼、柬埔寨‧‧‧‧的文化(除了歧視之外,台灣人對這些地方的了解趨近於0,以我們與東南亞的關係密切而言這實在是咄咄怪事)。
比如有這樣的報導實在令人汗顏。



(Angkor即吳哥)



同座建築的一樓還有Lowell歷史研究中心,存放地方歷史檔案。


走回工廠廠房,走過運河上的小橋來到Lowell主要的博物館:Boott Cotton Museum。如前所述,Boott是創立工廠的投資者之一,這整片工廠廠房現在只有一部分用作博物館,其他部分歸屬其他公司行號與私人住家了。


主窄女工生活的鐘塔仍矗立著




水力發電機在此曾有技術上的突破:利用水本身的重力增加轉動渦輪的效率。


工廠另一側,Merrimack River一景


剛才騎回Lowell的橋


這裡下方有水流動的聲音,應該是導引河水驅動轉輪的水道。


也是當年的工廠廠房,現在卻用作公寓展示中心,一個突兀的對比。


走進博物館,這裡大概也是整天無人造訪吧!有幸和櫃檯大姊聊了一會,從她口中知道許多前面介紹的歷史。

櫃台旁便是紀念品店,壁畫畫出了Lowell當年的繁榮。


紀念品除了書籍外也有些與紡織相關的


買了兩張明信片(這種小鎮也有明信片,實在佩服美國對古蹟觀光的努力),我習慣每行至一處就寄明信片給一些重要的朋友,不過我覺得那種聽到別人要出國就伸手要明信片的‧‧‧‧實在無法苟同,如果你收到我的明信片,表示我把你當成人生旅途上的重要朋友。

雖然是兩張看起來很普通的明信片,但背後有不平凡的歷史阿!「美國工業革命的起點」,這來頭不小吧!




博物館其實是要門票的,成人6元,學生3元,不過因為很導覽大姊聊的投機,或許也是這裡根本乏人問津,大姊竟不收我的門票直接讓我參觀。雖然是小小的3元卻讓人心情大好。

一進入博物館便是一片紡織機,據大姊說現在還有在作業,產出少量衣服在當地販賣,當然規模已不能和往日同日而語。

門口提供耳塞時我還沒會意過來,原來紡織機噪音的嘈雜不是我可以忍受的,但當年的女工一天要聽12小時阿!‧‧‧我收回前面說我生活像女工的話,這噪音加上去就不能比了




看板上寫著 How would you feel working here?
您能忍受每天在這種環境工作嗎?當然不能阿!連走過都要給訪客發耳塞了。至此我實在對那些為了支撐父親負債、兄弟夢想而燃燒青春的女工肅然起敬。




二樓展廳也是空無一人,有一位親切的老婆婆為我做了簡單的介紹,並問我要不要看一個長約25分鐘的短片,我當然欣然接受。


紡織廠的原料:棉花,產於美國南方,以航運與鐵路千里迢迢運送到Lowell。


那個年代的生活樣貌


如前所述,Francis Cabot Lowell在Waltham展開了第一次嘗試,後來因水力產能不足而移到了Lowell。原來使能源需求擴大的契機是布料染色的興起。


Lowell在十九世紀以前是不存在地圖上的,這裡姑且就叫做East Chelmsford〈Chelmsford是Lowell西邊的城鎮〉,在麻州要找到十九世紀才成立的城鎮是很難的,隨便個沒聽過的城鎮都有兩三百年歷史,Lowell實在是異數,完全因工業而橫空出世。


不過Francois等波士頓投資者並不是Lowell誕生的濫觴,自十八世紀末起,麻州港口的興起促進了經濟,又透過運河而多少影響了這個區域,1807年的經濟蕭條促進許多新英格蘭小鎮的新型小型工業興起,Lowell也開始有一些紡織廠與玻璃廠,此時波士頓的資本還沒有流入這裡,工業革命實驗也還沒有展開。


This, then, is Lowell- a city, springing up, like the enchanted palaces of the Arabian Tales, as it were in a single night.


播放短片的小劇場,空無一人,我只好獨霸了數張椅子順便舒展疲勞的小腿。


影片的主題並不是Lowell的歷史,而是以更寬廣的視角,討論美國這個國家以農立國或以工立國的辯論、工業化對這個國家的影響,與人們對工業化定義的轉變。

早在美國立國之時,便有一部分人〈包括湯瑪斯‧傑佛遜〉主張美國應成為一個農業國家,只有務農才能讓人與土地產生連結,也只有農業能使美國人民充分享受民主,不受資本主義的奴役。另一派人主張美國應成為一個工業國家,因為舉凡世界上的農業國家都是影響力低落的弱國,只有工業能帶領國家走向富強。

最初農業派佔了上風,然而過了一世紀,激辯再次展開,不過這次辯論的形式是流血:南北戰爭的遠因便是農業與工業之爭。工業化既起,美國不免要面對當年傑佛遜總統的憂慮:被資本主義統治的人民,還能充分享自由嗎?


當年繁忙的工廠



繁忙的街道


工廠生產的布料。一位美國商人說:When you come to consider that the whole of the immense population of China, from the Emperor to the laborer, are clad in cotton....I feel sure that the country must eventually be supplied with the bulk of its coarse cotto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they can be made of the same weight as cheap, or cheaper than in England.

原來紡織業的市場正是中國,從皇帝至勞工人人都穿棉。


自動穿線針的發明大大提升了紡織業的效率,以往穿線是紡織的一大難題,而且用口水幫助穿線還造成結核病等疾病的傳播。不過自動穿線後女工的工作負擔也沒有減輕,畢竟省掉的時間慣老闆可以加派其他工作。


轉型:勞工意識的興起、其他市鎮的競爭、蒸汽機的出現‧‧‧1920年代Lowell已經沒落了



展覽最後,展出了一些現代的衣服,以及一件衣服售價的利潤分配


買了一件20美元的衣服,其中只有1美元給了勞工。


宏都拉斯紡織廠的女工,每天工作十小時,周薪卻只有35美元

我不禁想起了這則新聞:英國凱特王妃的裙子是由羅馬尼亞血汗工廠的女工製造的,然而這群被壓迫的女工得知王妃穿了她們做的裙子卻感到十分光榮而滿足。

老婆婆走過我身邊笑道:過了一百年,我們還是面對著一模一樣的問題啊!


現在的Lowell。Lowell參與了1980年代的麻薩諸塞奇蹟〈指麻州產業凋零後,產業轉型成功而造成經濟成長上升、失業率大幅下降的年代〉,著名的王安電腦公司即在此地。
舊的工業沒落,新的工業興起。

老太太指著一個展出的留聲機,笑說我大概沒有見過吧!跟老太太聊了一會,她出生於1947年的緬因州,後來因為想學期物理治療而從軍,之後曾在韓國、德國等地工作,退休後又回到了新英格蘭,向遊客分享家鄉的歷史。

老婆婆說,她每次看到現在的新聞都啞然失笑,把工業化,換成科技、資訊、網路,不就是我們這個世紀的場景嗎?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和一個世紀前有任何不同嗎?

我不禁想起剛才的影片:


工業化的人們,還能保有與土地的連結嗎?


被科技淹沒的我們,還能保有與他人的連結嗎?


這些階梯都充滿著歷史阿!Have a nice trip home!



Boston-->Lowell春假騎行1:麻州北界

Boston-->Lowell春假騎行3:高棉餐館

旅遊資訊

交通:Lowell位於Boston西北方約60公里,對背包客而言最方便的交通方式是MBTA的紫線Commuter Rail,有往返Boston與Lowell的線路,基本上尖峰半小時一班,離峰一小時一班,車程約45分鐘。路線圖與時刻表請點此〈請注意平日與假日的時刻表不同〉。

Boston的Commuter Rail是城郊鐵路,許多站並無車站站體,只有小型候車亭,上車再買票即可,單程7美元且腳踏車可直接上不另外收費。拜交通之賜Lowell是許多在Boston市中心的上班族居住之處,早上由Lowell往Boston的人較多,晚上由Boston回Lowell的人較多,但基本上乘客都很少無客滿之虞。

Lowell並不大,到達後步行就可逛完所有景點〈完整地圖請點此〉,車站至市區步行約10分鐘即可到達〈由站前的Thorndike St右轉Dutton St即到歷史公園〉,但平日早上6點至晚上6點,假日早上10點至下午4點,接有往返市區與車站的接駁車。


若駕車可走Interstate495下35C交流道,麻州公路系統大致上都非常方便。


景點:


Lowell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官網〉:由博物館、公園構成的工業革命歷史園區

門票:
園區本身免費,女工宿舍改建成的女工生活與新移民特展也免費,但Boott Cotton Mill Museum〈工廠廠房改建成的博物館〉需要門票,成人6美元,學生3元,年長者4元,6歲以下幼童免費。
導覽:
夏天另有運河遊船城市觀光等導覽,運河遊船門票為成人12美元,學生8元,年長者10元,5歲以下幼童免費,共有3套旅程可供選擇,分別長90分鐘、105分鐘或120分鐘,請注意五月底至冬天才有開放。城市公車導覽則免費,全長75分鐘,三月起每周末有機會有,六月開始天天都有,有意參加者建議先行確認。導覽介紹網頁請點此

其他景點:


American Textile History Museum官網〉:介紹美國紡織業的歷史,目前貌似因資金短缺暫時關閉。地址:491 Dutton St, Lowell, MA


The National Street Car Museum官網〉:介紹美國城市電車的發展,不清楚收費狀況。地址:25 Shattuck St, Lowell, MA


St. Anne's Church官網〉:當年Lowell女工固定做禮拜的教堂。地址:8 Kirk St, Lowell, MA


U Mass Lowell:麻州大學的一個分校


Lowell Folk Festival官網〉:每年七月底舉辦的風俗歌舞嘉年華,欲前往者請先確認每年舉辦的時間


餐廳:


Lowell有大量柬埔寨移民,因此不乏正宗柬埔寨風味的餐廳,請見Boston-->Lowell春假騎行3:高棉餐館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