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麥科德博物館(McCord Museum)、麥基爾大學

如果說蒙特婁考古歷史博物館展示的是政治、軍事等大歷史,麥科德博物館(Musée McCord, McCord Museum)呈現的便是這個城市的主角:市民,所寫下的小歷史。從藝術館往東走不久到麥基爾大學附近,就先看到了麥科德博物館的大門(除了麥科德博物館外本來還打算去麥基爾大學附設的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e Redpath,但因為聖誕夜關門)。
McCord Museum


麥科德博物館(McCord Museum)
地址:690 Rue Sherbrooke Quest
交通:McGill站出口旁
開放時間:周一休館、周二四五10:00-18:00、周三10:00-21:00、周六周日10:00-17:00
門票:常態展-成人14加幣、學生8加幣、兒童免費/特展-加收5加幣

博物館門票是一個可以別在衣服上的塑膠扣(蠻容易掉的,我到二樓時就不見了),可以參觀特展的塑膠扣是不同顏色的,方便館員辨識。不過特展是個我沒什麼興趣的攝影展,就不另外參觀了。

小而美的McCord Museum,共有三層展廳,另外地下一樓有廁所。首先進入的是展示原住民「服飾」的展廳:Wearing our Identity服飾作為身份認同的象徵,承載著民族傳承的智慧,殖民者意欲同化這些少數民族時,也常先斷其服、滅其語,來阻斷他們與土地、祖先的連結。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聖誕夜,還是這種小而美的博物館市場太小,整個展廳再次只有我一人。展品旁配有耳機的小螢幕播放在這些展品的故事,語言除了英法之外,甚至還有貌似各種幾何形狀的因紐特語(「愛斯基摩人」的兩大分支之一,是加拿大遼闊的北方領土的主人)。各種服裝、飾品都承載了一個民族消失中的共同記憶。

有一個小螢幕播放了許多已融入現代社會,居於(甚至成長)於現代都會中的少數民族後裔,對這些代表他們身份認同的展品的娓娓道來,其中許多件都是他們的傳家寶,成長在繁華城市的原住民後裔回頭審視自己的母文化後,結合自己的專業將它們推銷給大眾。

紋面也是北美原住民的風俗,象徵社會地位與成就,這件紋面針的主人說她也打算以紋面來標誌自己取得博士學位。



因紐特人生活在天寒地中之中,他們的服飾便是模仿動物的毛皮設計,比較特別的是袖子與衣服縫合處接近垂直的設計,袖子上的槓數也代表穿著者的身份地位。

家傳的帽子,戴上它就彷彿接受了爺爺奶奶的記憶與智慧,與他們超時空對話。

胸口的刺繡非常特別

這種人形頭飾是北美西北大西洋岸原住民的另一特色,也象徵著穿戴者的身份地位,因為它表達了貴族的權位是傳說中的神獸、神祇所賦予的。

所有殖民者皆然:壟斷殖民地的中上菁英集團,拔除原有精英階級,並與少數下層階級者合作以從階級流動中取利,形成恩庇侍從體制,所有殖民者亦皆然:拔除文化標記,將本土文化洗腦為落伍、低俗的,而漸漸消滅原住民的語言、服飾、節慶、信仰.....最終目標自然是斬斷這群人的所有記憶。其中把外來文化當作進步的象徵(不幸地是在物質上總是如此,現代化與西化的衝突交織成了世界近代史),而灌輸原住民的下一代以外來文化,使其忘記自己的文化,甚至將之視為低級落後的代表。


殖民者與原住民本相安無事多年,但十九世紀末開始,「加拿大」的國族意識逐漸形成,殖民者開始試圖建立一個單一文化的「加拿大」,其中重要手段就是以教育系統性地同化原住民,許多少數民族的下一代從家裡被送往城市的寄宿學校中,他們離家時穿戴著象徵族群光榮的服飾,到達寄宿學校後卻立刻被迫換上制服,他們也被禁止說自己的語言和慶祝自己的儀式,漸漸失去自己身份的記憶。

(圖片來源:Annabelle Quince

講到「失竊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s),最惡名昭彰的例子自是澳洲(澳洲政府在1909到1969年間有系統的將原住民的子女帶離原生家庭,以恩威並施、甚至夾帶暴力、虐待的方式逼使他們忘記自己的文化),很少人知道加拿大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我查到的資料或許沒有像澳洲的例子這麼極端,但本質是相同的,一句口號實在令人聽起來毛骨悚然:Children had to be caught yound in order to be civilized.。。學校極力阻止父母探視孩子,甚至因為經費短缺,有些孩子名為受教育,實為做童工。這篇文章是我找到一篇不錯的紀錄。(圖片來源:Annabelle Quince)


烏鴉(準確來說是渡鴉raven)被北美西北部原住民奉為神聖的象徵,是將日光帶給人類的使者,這種渡鴉與人融為一體的木雕raven rattle廣泛存在北美西部住民的文化中,是酋長在祭祀時持有,現在也有許多仿製品,一個人坐在渡鴉的背上,舌頭伸出來接觸著一隻青蛙,象徵人類向動物汲取知識,不過這也都是後人猜測,詳細文化意涵已經失傳了,。

北美西北的原住民Niisitapiikwan人以角貝(Dentalium)作為耳飾,角貝除了用作裝飾品,甚至還作為貨幣使用。一旁還有用鮑魚殼做成的雕飾。

展廳的最後,是五位文化工作者,他們都是北美原住民的後裔,但都成長、生活於現代城市中,他們用各種藝術表演向外界推銷自己的母文化,即使不一定是使用自己的母語,這位藝術家認為用法語仍然可以傳遞他想表達的價值。


展廳的最後,流落街頭的原住民後代,在物質的世界失去了自己的身份而掙扎著。

發人省思的結語:Clothing as a vehicle to remember (服飾是記憶的載體)

離開了這個比較沈重的展廳,轉換心情來到二樓。

二樓有三個展區,分別是蒙特婁的城市歷史、給小朋友看的馬戲團展、與一個要付額外錢參觀的特展。我從城市歷史的展區看起。

昨天去的蒙特婁考古歷史博物館,感覺更偏向考古(歷史遺跡的呈現),這裏則以時間軸呈現這個城市在各個時代的故事。

卡蒂爾(Jacques Cartier)於1535年最早來到蒙特婁時,曾發現名為Hochelaga的原住民聚落,但尚普蘭過一個世紀再訪時,Hochelaga竟消失地無影無蹤,原因至今不明。1860年,工人在Maisonneuve大道(Dawson Site)開路時挖出了15世紀的古物,當時的麥基爾大學校長Sir John William Dawson即認為他們找到了Hochelaga,現在的考古學家傾向問為這些古物確實是Hochelaga的前人。對16世紀以前的魁北克,我們仍所知甚少(幾天後到魁北克城的北美法國文化博物館還剛好看到一個考古特展),現在關於Hochelaga的考古就只有這個一個挖掘點。

蒙特婁最早固然是皮草貿易中心,但相較於魁北克的通衢之地,蒙特婁與其說是經濟中心,不如說是傳教基地,最早建立魁北克的創始者都是傳教士,其中又以蘇爾比斯會(Sulpicians)傳教士為大宗。

維多利亞時代的戰神廣場

皮草貿易漸漸式微,最終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商業模式發展,比如商港的建立。

「中國運河」(Lachine canal)的建立,這條運河起自蒙特婁西南,終於聖羅倫斯河主流,可說是蒙特婁貿易蓬勃發展的搖籃。此運河得名自大航海時代的野心,希望能找到從此通往中國的新航路,最後運河當然沒挖到中國,只挖到蒙特婁島的另一角,使蒙特婁與五大湖區的航路連成一體。十九世紀末的蒙特婁可是大英帝國海外的首善之城。現在郊區的中國運河卸下了航運重任,轉為休憩用途,並有沿河自行車道提供單車族週末好去處。運河畔還有一兩個以皮草貿易為主題的博物館,我本也想前往參觀,無奈冬天都沒開,由於氣候嚴寒,蒙特婁、魁北克的許多景點都只有夏天有開放。

現在的中國運河(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商業活動勃興之下,市鎮也開始開拓,名為HochelagaMasonneuve的衛星城鎮相繼建立,不過兩城沒有撐多久就相繼破產,而與蒙特婁合併。

Rue St. Catherine成了蒙特婁最繁華的主要街道,十九世紀末開始零售業者、百貨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20年代後出現了更多餐廳、電影院與夜生活。

20年代百貨公司的型錄(有種昆蟲圖鑑的感覺)

一戰後美國通過禁酒令,大批美國人來到蒙特婁尋歡作樂,這張圖把美國人描繪的有如蝗害,現在部分美國人想把拉丁裔驅之而後怪的同時,大概難以想像上個世紀美國人也曾被如此看待。

1967年的蒙特婁世博

世博會的傳統之一:護照(各場館有專屬印章給訪客蓋印,給人環遊世界的成就感)。我是世博的死忠粉絲之一,上海世博與米蘭世博都沒有缺席,日後每屆世博也沒打算缺席。

懷舊的公車票與諷刺漫畫,希望有懂法文的朋友解釋

現代蒙特婁

展廳裡還有部很有意思的影片,以蒙太奇拼貼的手法呈現了各行各業、有著不同膚色語言的民族在這座城市的生活。

來自各種不同時空的人,都參與了蒙特婁的歷史


旁邊的特展是給小朋友看的馬戲團展,以繪本卡通人物兔子先生(Mr. Rabbit)為主題,不過這個展覽其實也很有深度,在可愛的展品背後是當時遊走城市間的馬戲團文化。把歷史如此人性化的展出實在是一絕。



這些可愛的展品其實也是古文物了,是十九世紀馬戲團所使用的。

牆上掛著十分政治不正確的傳單

大象是馬戲團的重要元素



這一個下午遊走在歷史的沈重與輕快之間,實在過癮,像這樣好好品味一個博物館才是我喜歡的旅遊方式。McCord Museum不只適合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值得所有人好好流連一個下午,在蒙特婁停留時間較長的人不妨花一天好好品味。

剛剛跟館員聊了下蒙特婁英法族群隔閡的歷史後,便向她打聽晚上去聖約瑟夫聖堂的可能性,因為是在比較郊區的景點,如果明天再去又要耗費半天,晚上反正沒有其他行程,市區商店街應該也因為聖誕夜休息了,教堂實在是唯一不會再聖誕夜休息的景點。

去教堂前先在市區繼續走走,順便走到地鐵站,趁太陽還沒下山改快到對面的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拍幾張照。



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
地址:845 Rue Sherbrooke Ouest
交通:McGill站出口旁


也是座建築十分典雅的大學,和我就讀的技校完全不同。



學生也放假了,偌大的校園只有這位老人在與他的狗在玩耍

可惜學生中心的門上鎖了,不得其門而入

這實在太小氣了,某私立科大可是一年365天、24小時都敞開大門歡迎觀光客.....

MCAT(美國醫學生入學考試)、跟GMAT(念商業研究所需要的入學考試)的補習廣告。麥基爾大學是有醫學院的。

麥基爾大學位於皇家山山腳下,有點像陽明大學需要在Z座標軸上移動的感覺,繼續往上走。

城堡般的建築,有點像在Princeton看到的,Harvard也有類似的

終於找到了生物系:魁北克基因體中心

太陽要下山了,從高處往市區一照

從窗戶偷拍了生物系館的實驗室.....全世界的生物實驗室都長這樣。

敝校也有以華人(張忠謀)命名的大樓,但直接中文字寫在門口的還沒見過。

唯一一棟沒鎖的大樓,是工程系館,不知為何一樓停了賽車。

走下山後約莫5點,夜幕已漸低垂。

告別了麥基爾大學,繼續往市區走去。

蒙特婁、魁北克5日冬遊系列:

蒙特婁
*魁北克之冬7--麥科德博物館、麥基爾大學

魁北克城
*魁北克之冬15--亞伯拉罕平原博物館
*魁北克之冬16--魁北克水族館、歸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