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中國城、聖母教堂
老城區往北走便是蒙特婁唐人街。我非常喜歡逛各地的唐人街,看看世界各地華人生活的模樣。
看到路旁有西遊記的浮雕就知道中國城到了。
蒙特婁華埠(Chinatown)
地址:大約在Rue St-Antoine Ouest與Blvd Rene Levesque Ouest之間、Rue St-Urbain與Rue St-Dominique之間。
交通:地鐵Place d'Armes出口處
前幾家店都是藥局、中醫院,轉個彎就看到琳琅滿目的參觀,選擇太過豐富一時竟難以決定。
蒙特婁主要街區充滿著以人名命名的廣場,這裏也有個廣場,猜猜以誰命名?
中國城總有牌樓、匾額,其上題字各地不同,如波士頓是「天下為公」,費城用地名:「費城華埠」。這裏則更為直接,三個字:唐人街。
我找了家蘭州拉麵館大快朵頤,牛肉麵、涼拌黃瓜、蔥油餅,竟只要加元10元有找,這實在是便宜到我快哭出來了,一樣的菜到波士頓肯定是15美元起跳。這家的牛肉麵算還好而已,不過蔥油餅意外的好吃,一整塊只要3加元左右。
吃飽喝足繼續在中國城晃晃
感覺是家很大的湖南餐館
另一端入口的牌樓,題著「踵重增華」。
從這個牌樓出去後便是市中心的高樓大廈,與老城區大異其趣了。
中國城裡還有詠春拳館
除了兩端牌樓外,中間的巷子出去還有一個小牌樓,兩面分別提著「朝陽」「迎紫」。
「滿地可華埠」,滿地可是蒙特婁的舊名,其他例子還有舊金山舊稱「三藩市」、不列顛哥倫比亞舊稱「卑詩」、魁北克舊稱「古壁」。
「滿地可」的中國城大小中等(接近費城華埠,比波士頓的大,比紐約的小),各種食物還是應有盡有,部分街區有瞬間讓我想起台北的感覺。
告別了中國城,再次回到老城區。
付了5元門票進入蒙特婁最重要的地標:北美最大的教堂:聖母教堂(Basilique Notre-Dame)參觀,門票包含導覽費用,所謂的導覽就是座位前方有一位導覽人員定點向大家講解這間教堂的歷史。
教堂內部實在非常華麗,夠格當Lonely planet的封面。整個蒙特婁的歷史其實就圍繞著「神」打轉,我覺得蒙特婁、魁北克獨特之處與其說是法語,毋寧說是虔誠的天主教城市。
聖母教堂(Basilique Notre-Dame)
地址:110 Rue Notre-Dame Ouest
交通:地鐵Place-d'Armes步行距離
門票:成人5加元、兒童4加元,教堂前方不定時有導覽,不須另付費用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六8:00-16:30、周日12:30-16:30
導覽的大姐十分親切,用英文和我們分享了許多教堂的歷史逸事,比如看似雄偉的教堂還是太小以致彌撒時無法容納所有信徒,教堂以往以搖晃銅鐘的方式名聲,在發現笨重的銅鐘搖晃威脅到教堂主體結構才改成了敲擊。教堂正前方本是窗戶,但因其正對東方,早晨太陽直射導致信徒不便才增加了現在的雕飾,以藍色為背景則象徵著聖母瑪利亞(祂的服飾為藍色),另外整間教堂原本除了外部外全是木造建築,甚至內部是用麻繩固定的,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加了水泥。就連神像都是木製,但曾經全被塗上白色以冒充是高級的大理石,後來白漆又被剝除。
後方這排琴管據說有7000支之多
蒙特婁聖母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其壁畫。一般教堂的壁畫清一色全是聖經故事,這裏則有大量壁畫在描繪蒙特婁建立早期的故事,比如下面這幅便是第一任新法蘭西總督Maisonneuve背十字架並豎立於皇家山頂,以感謝聖母庇佑全程免於水患的故事。
這張則是描繪蒙特婁早期的傳教士(teacher),這張畫的應該是蒙特婁的第一位傳教士,後來封聖的St. Marguerite。
這張也是描繪傳教士,右邊那位印第安女子令我十分好奇,導覽員告訴我她皈依了天主教,可惜英年早逝,不過後來也封聖了,另外她終其一生的活動範圍都在佛蒙特州,並沒有到過蒙特婁,不過我實在忘了她的名字。
這是1929年一場教區主教上任的儀式(consecration)。
這幅壁畫應該也是描繪蒙特婁初建之時的傳教士
這幅是發現新法蘭西的雅克·卡蒂亞(Jacques Cartier)與北美原住民的互動,新法蘭西的第一批殖民者已開始與原住民貿易和對其傳教,殖民者成功在當地存活,實大裨益於當地原住民(如提供醫治壞血病的偏方)。
這張畫其實是掛在入口附近一個只有信徒可以進入的小房間
教堂後方還附有一個小禮拜堂(Chapel),這種地方總是給我非常安寧的感覺。
蒙特婁、魁北克5日冬遊系列:
蒙特婁
*魁北克之冬3--中國城、聖母教堂
魁北克城
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喜歡我的遊記,或對我的文字有任何建議,都歡迎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