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蒙特婁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Montréal)

客棧在蒙特婁美術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e Montréal)的附近,大概是太伸手可及,問了幾位旅客竟都沒人去過,我對藝術並非極感興趣,原本也在考慮要不要刪除這個景點,但Lonely Planet列為必去,我也想不到其他替代景點,便抱著姑且去看看的心情去了,結果是大大超乎我的預期,確實是蒙特婁旅遊不可錯過的一大亮點。大約9點起床,但在大廳用早餐大約拖到10點才出門(客棧附有吐司、果醬、咖啡,對我來說已經非常足夠了)。

蒙特婁美術館是加拿大最大的藝術博物館,它也是由若干棟大樓組成,分別是
1. Michael and Renata Pavilion:主展館,主題是World Cultures,展出世界各地古文明的藝術作品

2. Liliane and David M. Stewart Pavilion:主題是Decorative Arts and Design,展出各種現代設計作品

3. Jean-Noel Desmarais Pavilion:主題是International Arts,展出現代藝術作品,並設有咖啡廳

4. Claire and Marc Bourgie Pavilion:主題是Quebec and Canadian Art,展出魁北克省在地各時期的藝術作品

蒙特婁美術館頗有設計感的Logo(取自VirtualMuseum.ca


美術館的主展館:Michael and Renata Pavilion



蒙特婁美術館(Musee des Beaux-Arts de Montreal, 官網)
地址:1380 Rue Sherbrooke Ouest
交通:地鐵Guy-Concordia站步行距離
開放時間:周一休館、周二至周五11:00-17:00、周六周日10:00-17:00、週三另有特展至21:00
門票:正常展-31歲以上12加元、31歲以下者免費 / 特展-31歲以上者20加元、31歲以下者12加元




門口直立的三個愛心

旁邊這種是展出魁北克當地藝術的Claire and Marc Bourgie Pavilion,其充滿中世紀色彩的羅曼建築與另外三座現代風格的場館大相逕庭,因為這座場館在2010年以前都是一座教堂(Erskine and American United Church)。

令人意外地,美術館竟然不收門票,仔細看Lonely Planet所寫,原來31歲以下者都是免費(但想參觀某些特展可能會額外收費),31歲以上者也只收12加元,真是佛心來的。
美術館裡還是十分冷清的,大概觀光客一般都只追逐某些景點地標,除非如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等以少數鎮館之寶吸引遊客,絕大多數展示當地歷史、藝術的博物館都難獲觀光客青睞,這點中國遊客常令人詬病之處,其實外國人也沒有好到哪去,我印象最深刻就是到佛羅倫斯的學院博物館之時,大批遊客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擠得水泄不通,館內許多同樣負有相當歷史重量的展品則門可羅雀,似乎只是陪襯明星般的大衛像而存在,以妝點門面,讓這裏更像個有點規模的「博物館」,不過仔細走了一遍後,我們其實還是發現了許多新奇的宗教展品,與烏菲茲美術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抱著解任務的心情來參觀博物館的遊客又有幾人有機會欣賞?

今天美術館的人也是少的冷清,大多數時候我都可以霸佔整個展廳,只有一兩名警衛在展廳裡無聊地閒晃,從主場館進入後,我順著動線來到Claire and Marc Bourgie Pavilion,這裏每個樓層都展出魁北克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從4樓的伊紐特原住民藝術、3樓1700-1880蒙特婁、魁北克初建時的作品、2樓1880-1930的近代作品、 1樓1930-1940進入現代主義的轉型期作品、地下一樓1940-1970全面拒絕宣言時期的作品,直到地下二樓1970年之後的現在藝術。

雖然我是從地下二樓往上看的,但為陳述方便還是從3樓的展廳講起吧!當時地圖看的不夠仔細,最後竟漏了4樓的原住民作品,有點可惜。

3樓展廳以「身份的建立」(Founding identities)為主題,蒙特婁、魁北克,最早以法國人建立的皮早貿易中心登上世界歷史舞台,而皮草的總類包含熊、麋鹿,但以河狸為大宗,浸潤汗液的河狸皮經過處理後可以製成珍貴的皮帽,這幅圖活靈活現的描繪了人們屠殺手無寸鐵的可憐河狸的場景,並畫出了河狸擬人化討饒的可憐畫面,河狸作為殖民地的原生物種,相信這是暗指殖民者對當地原住民的無情屠殺。


十八世紀的魁北克城一景

以風景畫聞名的非裔畫家Robert S. Duncanson描繪的夕陽

二樓,維多利亞時代的展廳一隅

來到一樓的近代展廳,這幅畫描繪三月雪融的場景,雪融之時遍地泥濘甚為難受,一腳踏下而身陷汙泥之中,其難受真不足為外人道矣....

Marc Fortin的作品,這位畫家畫了以聖羅倫斯河谷為主題的水彩風景畫,是加拿大鄉村風景畫的先驅。

Lawren Harris描繪的蘇必略湖,他是七人畫派(the Group of Seven)的成員,此學派致力於描繪加拿大的各種自然風貌、無人居住的荒地風景,約莫成立於一戰時期,加拿大作為一個整體的國家認同逐步形成之時,七人畫派主張唯有與自然對話,訴諸加拿大的自然,才能建立真正屬於加拿大的藝術。不過他們被荒地的描繪,被部分人士批評許多並非真的無主地,而是早已有人居住之處,卻被強行描繪成荒地。

40年代,隨著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的傳入,一股跳脫傳統束縛的思潮興起,於是有了現代藝術學會(the Contemporary Arts Society)的成立,與傳統的學院派(Academicism,指充滿文藝復興風格的新古典、浪漫主義寫實作品)對抗,現代藝術學會因部分抽象主義極端的成員而分裂了,但作為魁北克藝術的分水嶺,開啟了現代藝術的扉頁。

二十世紀上半葉有一段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主宰藝術界的時代,於此,「意識」讓位給了「潛意識」,繼承了達達主義顛覆傳統美感、無視傳統標準以期大破舊秩序儐相的革命精神,超現實主義在大破之後大立,他們仍然試圖寫實,但極端寫實的表象夾雜了奇想的扭曲、矛盾,描繪出藏於藝術家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而脫胎於其上的自動主義(automatism)則以更極端的方式召喚潛意識,他們把「形象」(或許我可以把它比喻成意識的載體)完全抽除,主張完全隨意的揮灑藝術,為了徹體超脫於意識以求表現真實的心理,藝術家甚至在被催眠的精神狀態下創作,或隨意揮灑畫筆於畫布,或置畫布於木板上而隨意摩擦以產生紋理,或將兩塊尚未風乾的畫布猛地接觸、撕開而產生皺摺。

Paul Emile Borduas、Jean Paul Ripopelle等重要的藝術家,在超現實主義、自動主義的驅策下,於1940年發起了「全面拒絕宣言」(Le Refus Global),訴求創作、思想的完全解放,主張與過去魁北克社會的的社會、藝術、心理價值徹底劃清界線,反對宗教體系下一元信仰的價值觀,抨擊教士壟斷思想和財富(cassocks that have remained the sole repositories of faith, knowledge, truth, and national wealth),儼然是場「現代版」、「加拿大版」的文藝復興。儘管發源於藝術運動,二十世紀的藝術與政治、社會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此運動一發不可收拾,參與者之一的Pierre Gauvreau甚至喊出了「神不存在」(God does not exist)的口號,不難想像全面拒絕宣言在魁省虔誠的天主教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全面拒絕宣言暫時失敗了,發起人Borduas也被迫去職,不過這點改革的野火,最後點燃了60年代席捲魁北克的寂靜革命(Révolution tranquille),此時魁省人民終於開始省視教會壟斷的問題,開始推動社會的世俗化、打破教士-地主農莊的經濟工業化等改革,「人」終於成為了城市的主體,而寂靜革命中魁北克法裔人士從外地人手中奪回經濟的控制權,整場社會改革最終成了魁北克民族主義的濫觴,法裔加拿大人(Canadiens-français)最終成了魁北克人(Québécois),當然這是後話了,但未知是否這場變革仍具有部分爭議性,我參觀的幾個博物館都沒有著墨於此。

由此觀之,全面拒絕宣言就被稱為是「現代魁北克的起點」了(“where modern French Canada began")。來到地下一樓的展廳,斗大的標語寫著「宣言的年代」(the Age of Manifesto),便是指1940年Paul Emile Borduas等人發表全面拒絕宣言後掙脫社會價值的軀殼而興起的超現實主義、自動主義作品,換言之,下兩個展廳的作品都是表現潛意識的抽象畫了。這間展廳圍繞著Borduas、Ripopelle與Pellan三人,其中又以Ripopelle的作品為大宗。前半展出了一排Borduas的作品,Borduas有數幅黑底白圖、或白底黑圖的拼貼畫,而又以此圖為最,因為巧妙的色彩組合使人無法分辨到底是黑底上的白色圖樣,或是白底上的黑色圖樣。

我實在對抽象畫沒有天分,這一系列作品對沒有藝術天份的我而言,都和「白底上的黑色方塊」沒有區別........

白底上的黑色方塊,至上主義誕生之作,現藏於莫斯科畫廊,圖片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充滿各種符號的構圖,這應該也是Borduas的作品(有錯請指正)

這幅油畫題為「奧地利」(Austria),為Borduas之徒里奧佩列(Jean Paul Ripopelle)所作,Ripopelle可說是跨足雕塑與繪畫的加拿大現代藝術史的巨擘,他出身蒙特婁,40年代就讀蒙特婁藝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 de Montreal)時師承Paul Emile Borduas,而為全面拒絕宣言起草者之一,1947年他來到巴黎參與超現實主義的藝術社群,隨後風格漸轉為抽象表現主義,滴色法(斑點法, Tachisme)是其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塊彷彿沒有規則的隨意分佈於作品之上。「奧地利」是Riopopelle受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啟發而作,右側色塊便充滿滴色法的特徵,各種幾何圖形看似偶然地被不同色塊佔領,造成斑駁的效果。

也是Ripopelle的作品:午夜之陽(Soleil de Minuit),永晝時航行於加拿大北方的巴芬灣(Baffin Bay)受啟發而作,畫完後他曾自述:若我是航行於地中海,大概就不會作出如此作品了。

另一位超寫實主義畫家Alfred Pellan的作品,扭曲的線條展現了這些物件在真實空間上的矛盾。

地下二樓的展廳,便是1960年代後,建立在全面拒絕宣言之上的現代作品了。
可謂「日出驚河鳥」,這一系列以鵝為主題的作品又是出自Ripopelle,他曾居於聖羅倫斯河上、魁北克城東側的鵝島(L'Ile aux grues)二十年,和島上居民建立了很深的情感,也有多幅以鵝為主題的作品,其中不難發現滴色主義(Tachisme)的痕跡。鵝島居民多從事酪農業,而他們生產一種遠近馳名的起司,便是以Ripopelle為名,Ripopelle同意冠名的條件是確保起司的高品質,以及將部分收入捐助鵝島青少年的教育。鵝島至今仍是座世外桃源,夏天是獵鵝、賞鳥的好去處。

彩繪的伊紐特人木舟

其他作品就太像「黑底上的白色方塊」了,各種色彩、幾何形狀的集合,恕小弟缺乏藝術涵養,實在無法感受,就不作介紹了。

一個美術館館能以在地藝術為主題,向觀賞者呈現具有在地特色的藝術實在難能可貴,相較之下波士頓的美術館雖富含世界各地的展品,甚至不乏世界名作,卻少了點在地的感覺,未能充分呈現波士頓歷史演進與藝術千隻萬縷的聯繫。


看完了魁北克藝術的演進脈絡,我從地下道再走回入口的Michael and Renata Pavilion看看世界各地古文明的展品。


中南美洲古文物的展廳,這是出土於秘魯的印加文化雕塑杯具


中美洲的馬雅文化文物,中間似象者為馬雅神祇Hacha。

出土自哥斯大黎加,非常有趣的動物造型陶器

非洲某族群的面具

這種頸環一看便知是貝南帝國統治者Oba的標誌,國王真實的頸環與頭飾皆是由從地中海進口的紅珊瑚打造,標誌著海上貿易的繁榮,每位Oba死去後,繼任的Oba都會為其打造此一銅製頭像作為紀念。貝南帝國曾統治西非近800年,卻罕為人知,如今所謂的「世界史」仍不脫歐洲視角,彷彿阿拉伯征服埃及,到被列強瓜分期間的數百年,非洲都只有土著居住而沒有歷史。

古埃及著名的荷魯斯,自不待言,另外展廳裡也展示了木乃伊。



博物館唯一一件西亞文物,出土自敘利亞,非常有意思的地毯,中間兩隻羔羊應該是迦南美地的特色(讓我想起聖經中飼養羔羊的Abel),而周圍十二的圓圈不乏基督教的意象(代表血與肉的紅酒與麵包),推測是早期基督教的藝術,我了解不深只能解釋到這樣了。敘利亞、約旦、黎巴嫩現在被認為是回教國家,其實充滿著大量基督教早期文物,可說是真正人文薈萃的文化搖籃,我心嚮往已久,不過這些文物還是別放在敘利亞吧.....放在大英博物館安全多了。

二樓還有其他亞洲古文明的展品,比如印度教濕婆神的雕塑

唐朝的唐三彩

古中國的青銅器

古波斯的瓷器


這個展館與展出現代設計作品的Liliane and David M. Stewart Pavilion是相連的,其實走到二樓就需要穿過該展館的展區,於是我也順便欣賞了這些現代藝術創作。

一堆絨毛玩偶,但我慧根不夠,不知為何這個作品叫"Cake of Stool"......





最後一個展館是Jean-Noel Desmarais Pavilion,不過我對現代藝術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從地下道過去看看,沒想到一來就看到了有趣的特展:from here to ear,結合音樂與視覺,法國藝術家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設計了這個以吉他和草雀(zebra finch)組合而成的特展,電吉他散置於沙地中,鳥群飛舞其間,觸動琴弦產生的旋律和鳥鳴融為一體。場內是禁止拍照的,不過我從博物館官網找來了影片給大家欣賞。



蒙特婁美術館兼具在地特色與世界館藏,即使對藝術一無所知的我也沈浸其中而流連忘返。加上門票免費、遊客稀少,實在是個被低估的好去處,有機會到蒙特婁的朋友記得一遊,不管是想深入了解這塊土地的藝術文化演進,或單純想找個放空休閒、紓解壓力的地方,這裏都能提供一處隔絕外界嘈雜的烏托邦

這棟像座城堡的公寓有點意思,它的名稱就叫城堡(La Chateau),由著名的蒙特婁設計師George Ross與Robert MacDonald於1926年設計。





到附近巷弄隨便找一家咖啡廳吃午餐




隨便找的咖啡廳也是頂級享受,只要12加元的銅板價,要是有Wifi跟插座就完美了。






吃飽喝足又翻了翻Lonely Planet後,下午繼續參觀下一個博物館:McCord Museum




蒙特婁、魁北克5日冬遊系列:

蒙特婁
*魁北克之冬6--蒙特婁美術館

魁北克城

留言

  1. 那三個站着的心真神奇, 好巧平衡力學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確實 當初都沒有特別注意呢!閣下觀察真仔細

      刪除

張貼留言

如果您喜歡我的遊記,或對我的文字有任何建議,都歡迎在此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