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洛杉磯:中國城(LA Chinatown)-橫貫北美巴士十日行(18)


本身就是稱得上是景點的洛杉磯聯合車站(LA Union Station

火車站外有一排壯觀的椰林大道,Megabus的搭車位置,與往洛杉磯國際機場的接駁巴士都在這裡。難得這裡Megabus的車站在市中心,比灰狗位置好上許多。

站前展示了一些洛杉磯的歷史故事,洛杉磯最早的聚落Yangna是以一棵大樹為中心,這棵樹400年來作為臨近部落酋長們的最高集會場所,可謂洛杉磯這座城市的起源。

站前還有許多原住民意象的藝術品

照理說火車站應該是一座城市的中心,最早的人員、貨物集散地,而火車站的正前方應該是車水馬龍的市區,先有火車,然後才有市鎮的發展。但洛杉磯車站則不然,一走出車站便是光禿禿的一片,只見對面幾座用途不明的大樓,站前大馬路則半點人煙也沒有,大概真的南加州的人是不會「走路」進出火車站的,在這裡不會開車還真是格格不入。

我只好用Google Map尋找洛杉磯僅存的「市區」,或者有機會遇到行人的路,一走又見如此光景,再想起早上剛抵達時徒步的破敗街道,讓我深深懷疑自己真的來到洛杉磯,美國第二大城了嗎?

總算見到一個我比較有把握會遇到人的地方,也是我每到一座城市都愛逛的景點:中國城

波士頓的中國城是非常擁擠嘈雜的,街道巷弄交錯其間,洛杉磯中國城入口則仍是寬敞筆直的街道,只有路牌開始出現中文,以及零星分布的幾家中餐館讓我確認沒有走錯路。


洛杉磯中國城發展歷史非常早,1860年就有上千名來自廣東,參與橫貫鐵路建築工程的華工在此居住,堪稱全美最早的中國城。

高架的地鐵黃線(Gold Line)在Chinatown設站,站體也設計成中國風格。

洛杉磯市區常見的景點介紹招牌,市區實際上分散成若干獨立的區域,除了中國城之外,稍後要前往的墨西哥區、小東京也分別有不同顏色的招牌。

我去過的多數中國城,包括紐約、波士頓、費城與蒙特婁,都是以餐廳、食肆為大宗,洛杉磯中國城大概是華人社群歷史特別悠久,除了飲食外,還能找到其他琳瑯滿目的文化元素,包括傳統服飾店。

園林造景、屏風


扇子、如意棒,還有其他住家裡經常堆砌的雜物,五金行、雜貨店與紀念品店的三位一體。中國意象的用品顯然是作為觀光用途,其他雜物或許主要是賣給本地華人。

波士頓中國城也有兩三家這種店,與其說是銷售中華文化,不如說是銷售外國人對中國的想像,而這種想像與真正的中國、中華有多少相似就另當別論了。


廣場上的李小龍雕像。功夫-又一個外國人對中華的典型想像,而且早期好萊塢許多電影都是在洛杉磯中國城取的亞洲街景。

孫文自然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但如果要在中國城廣場立一個人的雕像,他應該還是最沒有爭議的選項了。

另一側入口牌樓上有紀念早期華工的文字,這是第一批來美國的華人,距今已有近兩百年歷史,在美國華人、亞裔已經繁榮興盛的今天,實在難以想像最早來美、不會講英語又對世界一無所知的華人是怎麼生存的,他們又是用什麼角度看待美國。

路邊還有書店,賣了許多繁體簡體的舊書

除了商店、餐廳外還有些有趣的場所吸引我的目光,比如在現代台灣、中國城市裡已不多見的算命館。

律師事務所,不過這種建築配上西方的稱呼還真違和,既然建築都走明清風格,不如頭銜也改叫「狀師」更貼切些。

同鄉會館,在美國各地的中國城都十分多見,洛杉磯中國城規模更大,會館更多。

著名僑鄉潮州,連匾額都比別人的大氣

堂口,也就是中國幫派。我在波士頓中國城還看過洪門的堂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移民的地方就更有。

如果把洛杉磯中國城的幾張街景跟北京、上海、台北或香港比較,何者會更有中國風,更具中華文化的元素呢?我想答案肯定是前者,中國、台灣的城市現在當然完全不是這番模樣了,不過除去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繁榮,即使是鄉村、小鎮,或許農田綠地仍多,但也沒有這種神似民國早期城市的韻味。
我經常想或許海外的唐人街、華埠是保存這些早期中國(特別是華南)文化元素的珍貴博物館,在真正的中國日新月異而褪去這番傳統容貌時,華埠一來沒有革新發展的壓力,二來為滿足外國人對東方傳統的想像,而維持原貌至今。


特別是洛杉磯(以及舊金山)的唐人街,不像多數其他城市裡的是戰後中國移民聚集才發展而成,這幾處唐人街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早在鴉片戰爭,中華帝國與新世界最早開始接觸時就成形了,於是它們彷彿成了幾個平行宇宙,提供了有別於民國、中共,華人社群發展的另一種可能。

國泰銀行總部。這個國泰銀行跟台灣的國泰世華沒有關聯,是戰後洛杉磯的華人所建的。

這種圓柱型的景點解說牌也是洛杉磯街頭的特色,駐足觀賞經常可以看到些有趣的故事。

一些早期華埠著名人物的奮鬥故事。經歷了排華法案的衝擊,長期的歧視與甚至暴力威脅,中國人早期在美的處境是相當艱難的,當中國人初到美國的十九世紀中葉,美國人顯然對成群結隊、留著辮子,又有著異國獨特風俗的「中國佬」非常不滿1871年,洛杉磯中國城就發生過一起數十人傷亡的暴力襲擊事件。

另外幾項中國城常有的特色:機票、旅遊廣告與匯款回國的服務。

其實現在這座中國城並不是1860年代洛杉磯最早中國城的原址,當年的中國城更靠近Union Station,在1900年代達到鼎盛,但後來因堂口、酒館、鴉片氾濫,漸漸成為髒亂破敗的象徵,最後建築紛紛被拆除,土地也被強制徵收做為鐵路用地,1930年代才在華人仕紳帶領下在此建立了新中國城(New ChinaTown),名字叫新,其實也有百年歷史了。這裡的幾條道路名稱Gin Ling Road, Chung King Road,暗示了它的建成年代。舊中國城多數房屋都已被拆除,只剩一座外表十分滄桑的古樓現在用作華美博物館,紀錄華人在美國打拼的歷史。美國竟有一棟上百年的華人古厝作為古蹟,甚至比台北許多古樓都還古老,幸運的是它不但得以保存(不會失火),還發揮了最適合它的功能。可惜當時不知道這座博物館的存在,無緣造訪。

中國城其實不是我當初規劃的景點,只是因為靠近Union Station而順道來走走,豈知意外的有趣,竟在這裡耗了半天,午餐就隨便選一家餐廳解決。弔詭的是洛杉磯中國城大歸大,找一家看起來不錯的中餐飽餐一頓卻不容易。
最後選了一家外表中國,食物卻非常美式的中餐...不過這裡小餐館實在不多,大多是吃合菜的大餐廳。


隨便點了一個咖哩飯,味道還可以(雖然不怎麼像中餐,大概就像台灣丹提咖啡簡餐的水準),但份量實在太少了,只能給寒武兔四星

吃飽飯再到另一個我造訪中國城一定會去的地方:


國民黨在僑社這一塊是著力很深的,畢竟同盟會最早就是由華僑贊助成立,國民政府來台後很長一段時間海外僑社還是都聽國民黨指揮,甚至以前立法院都還設有僑領立委,直到近年不敵中國的銀彈,僑社才紛紛易幟。「華夏會館」「中華會館」等組織背後都曾是國民黨在操作,以金援海外僑社換取他們的承認,海外中國城的居民生活水準還是相對艱難,畢竟發跡的人多半會搬走,留下來的大都是一輩子都沒有能力搬走的人,自然樂於接受金援。

洛杉磯華僑文化中心,其實就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台灣在洛杉磯的領事館。

這裡有許多老人在看報,旁邊還有類似圖書館的一排書櫃,全擺著類似台北市圖裡的舊書,經歷了千里公路行來到洛杉磯,我竟然在此順手拿起一本小時候看過的台灣歷史漫畫來翻,翻到清朝的渡台禁令、渡台悲歌、勸君切莫過台灣,公路行至此,居然和我一段距今甚遠的記憶產生超時空連結,真是始料未及。


在中國城流連忘返,居然待到一兩點了,不過旅行中計劃外的收穫總是最令人回味,San Elizario如是,洛杉磯中國城也如是。


洛杉磯實在太過分散了,彷彿幾座彼此互無關聯的城市強加拼湊而成,看完了華人的洛杉磯,稍向南走,來看看洛杉磯另一群重要的居民:墨西哥人的洛杉磯,以及洛杉磯再成為大都會前最早的樣貌。


2016橫貫美國巴士十日行

18. 三種洛杉磯:中國城
19. 三種洛杉磯:墨西哥街
20. 三種洛杉磯:小東京
21. 另一個理工學院、後記
























































留言

熱門文章